纯干货!看学术大咖们如何学好英文!
无论大学生,还是中小学生,只要提到英语学习,不少人都会皱眉头。闷声学了那么多年,要么张嘴忘词,磕磕巴巴,要么听得似懂非懂,意思拧巴;再或者是几个简单的词汇倒是都认识,可就是拼成一句话却不知其意……英文的听说读写真的那么难吗?以下综合了一些学术大咖们学英语的方法,但愿大家能够从中受些启发。
关于阅读
1.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……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,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,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。——许国璋(著名英语教育家、语言学家。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)
2.阅读时对那些不影响全句全篇大意的新词,多查词典,了解其意义和用法。——胡壮麟(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
3.首先要选好难易程度适中的原文书籍:一般以每页(大32开)不超过八个生词为宜。其次是阅读方法:要像读中文小说那样快速浏览,不默读,不查字典,更不通过翻译来理解原文的意思。遇见不认识的生词,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。第三是要坚持天天都读,而且要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阅读任务。只要坚持下去,几个月,半年之后,肯定会看到成效。——何其莘(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)
4.英语具有较好的基础以后,通读(注意不是略读或跳读)一本浅易的英语语法书会使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。——胡文仲(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,博导,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)
5.不要小看世界名著的英文简写本。基础阶段读它三,四十本才会体会到学英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。——刘承沛(江西赣州人,1922年生于上海。1945年西南联大外语系毕业。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)
6.要从阅读中学到好的,地道的英语,我们不防读细一点甚至对好的句子、段落加以背诵。但阅读不应该只限于写一些漂亮句子,更重要的是得到知识,不仅是专业知识,而且是广泛的人文知识,这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。——熊德倪(北外教授、翻译家,全国中译英翻译权威)
关于发音
1.学习英语从一开始就要重视语音,语调。发音,语调,重音,停顿,不求完美,但要基本正确。否则,将影响听力及口语,从而是语言失去交流的功能。——梅任毅(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系教授。美国外交史,中美关系史,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)
2.说英语一不要怕犯错误,二不要怕别人笑话。要争取一切机会讲英语,和外国人讲,和同学讲,和同事讲,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和自己讲。例如,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录下来,然后再放出来自己听。——胡文仲(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,博导,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)
3.模仿英美人的语音语调,但不必一味追求洋腔洋调,重点应放在发音正确,吐字清楚,表达自然。大胆张口,有时不免背诵,以至自说自话。——胡壮麟(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
关于语法
1.对中国学生来说,尤其是成年人,我看是学点语法好。语法,顾名思义,乃是语言的法则和规律。学习语法,尤其是一些基本法则,至少有下列几个好处:可以使你学得快些,因为已有现成的前人总结的法则,用不着你从头摸索。
可以使你学得透些,因为通过语法对语言现象不仅可以知其然,而且可知其所以然。
可以使你学得准些,因为语法法则就是一条条准绳,可以用以衡量一句话是否正确。语法不但可以引你入门,更可以引你入胜,使你逐渐开阔眼界,加深语感,从而使你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。——薄冰(1947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担任英语教学工作,迄今近60年)
2.长时间以来,总感觉我国英语教学基础不牢固,学生花很多时间,但边学边忘,效果不够理想。中国学英语的人不下千万,但学成能用的人不过百分之几。究其原因,可能是讲得太多,练得不够。特别是到高中之后,教材偏难,学生的精力都花在准备“考试”上。考试之后学的大部分东西都会忘掉,有如无根之草,无干之木。只有少数人自己长时间下功夫,依靠看书,还能记住一些东西。——张道真(教授,英语教学界的泰斗、著名的英语语法学家)
关于翻译
1.翻译其实也是写作,但却是穿着“紧身衣”的写作,是有“照妖镜”的写作。应该有值得注意的是,作为一名翻译者,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,最好能将英汉、或者原著的语言,如俄汉读本一同列出来,以此来让自己和别人找出翻译中的不足之处,让错误曝光,在“照妖镜”面前看到自己,一目了然。所有的翻译都要附上原文,供人批判,供自己在错误面前不断提升自己。——陆谷孙(翻译家,英语文学研究专家,英语教学权威,尤精于莎士比亚文学研究和英汉词典的编纂。现复旦大学杰出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曾经担任过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)
2.翻译“一切照原作。雅俗如之,深浅如一,口气如之,文体如之。”——王佐良(诗人、翻译家、教授、英国文学研究专家,浙江上虞人原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)
3.“信”和“达”,在翻译中则是缺一不可。“宁顺而不信”和“宁信而不顺”都是各走极端,不足为法,要做到“信”和“达”兼备不是很容易的事。把“一朵花”译成“一朵玫瑰花”不对;把“一朵红花”译成“一朵花”也不合适。但是实际做起来,要忠于原文,又要表达原作的神韵,这也不是容易做的事。——杨宪益(中国著名翻译家、外国文学研究专家、诗人)
4.翻译时找不到对等词,疑问不是优于原文,就是劣于原文,劣不如优,所以应该发挥译语的优势,也就是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,简称做“优化法”。
“优化论”可简单概括为“信、达、优”:
(1)“信”可以同等为忠实,要做到“三确”:正确、准确、明确;
(2)“达”可以同等为通顺,就是要做到“三用”:通用、连用、惯用,即“译文应该是全民族目前通用的语言,用词能和上下文连用,合乎汉语的惯用”;
(3)“优”就是要“扬长避短,发挥译语的语言优势”。
——许渊冲(北京大学教授,翻译家)
关于听力
半个小时的标准英语新闻节目,通常需要熟练掌握8000个英语词汇方可听懂大意。在第一个月中,播出的每句话中都有我听不明白的词语。我就把这些听不明白的关键词语记录在本子上。等半个小时的新闻一播完,马上翻开手边的词典,把这些生疏的词语查一遍。晚间听英语新闻重播的时候(当时买不起录音机,只好听重播),竟然完全听明白了。——李希光(担任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、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、博士生导师)
海南翻译公司推荐阅读